密市蛮人动加还是行搅野业清场的流
最近加密圈子里有个话题特别火,大家都在讨论一家叫DWF Labs的做市商。说实话,在这个鱼龙混杂的市场里,做市商这个角色一直都很微妙——既像是维持市场流动性的"润滑剂",又时不时被怀疑是操纵价格的"庄家"。我从业这么多年,还是第一次看到一家新兴做市商能引起这么大的争议。 DWF Labs的故事要从2022年说起。这家公司在疫情期间横空出世,创始人Andrei Grachev是俄罗斯加密圈的老面孔,曾经在火币俄罗斯当过CEO。说实话,刚听说这家公司时,业内人都没太当回事,毕竟做市商这个行当里老牌玩家太多了。但今年他们突然像开了挂一样,接连拿下Mask Network、YGG这些知名项目的做市业务,交易量数据也漂亮得让人眼红——1.5万亿美元的交易额,800多个币种覆盖,这个规模确实够唬人。 不过啊,做这行的都知道,数据漂亮不一定代表实力过硬。我有个在交易所做风控的朋友就吐槽过,DWF做市的一些币种经常出现"过山车"行情,特别是YGG和CYBER这两个项目,简直成了社区里的"血泪案例"。价格先是一飞冲天,吸引散户进场后突然暴跌,这种操作实在太眼熟了。 今年9月的新加坡Token 2049峰会上,这个火药桶终于被点爆了。当时GSR直接在推特上开炮,说DWF就是个"没本事蹭热度的"。Wintermute的CEO马上点赞呼应,场面一度非常尴尬。这让我想起去年某次行业酒会上,几个做市商老板互相敬酒时皮笑肉不笑的场景——看来同行是冤家这句话,在加密圈也一样适用。 DWF的反击也够狠,直接骂GSR是"老古董"。说实话,这种公开对骂在传统金融圈简直不可想象,但在加密世界似乎成了家常便饭。我在想,这可能就是新兴行业的特点吧,既充满活力又缺乏规则,大家都在野蛮生长。 现在业内对DWF的评价两极分化得厉害。支持者说他们是打破行业垄断的"鲶鱼",反对者则指控他们操纵市场。我了解到的业内讨论中,几个关键疑点确实需要澄清:一是他们投资的项目链上数据对不上,二是创始团队有人涉及过OneCoin这种诈骗项目。不过话说回来,在这个行业,谁又能完全撇清关系呢? 作为一个观察者,我觉得这场风波反映的是整个加密做市商行业的困局。传统做市商靠价差赚钱,而加密市场的做市商经常要扮演投资方、交易所、项目方多重角色。这种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的局面,不出问题才怪。我记得去年有个小交易所的老板跟我抱怨,说现在项目方选做市商就像在选"庄家",谁能让币价涨得快就选谁,完全不顾长期发展。 说到底,DWF现象不是个案,它折射出的是整个加密市场的发展阵痛。在这个缺乏监管的领域,做市商既承担着提供流动性的重要功能,又面临着巨大的利益诱惑。我个人觉得,行业要健康发展,光靠道德约束是不够的,需要建立更透明的做市机制和监管框架。 至于DWF最终会成为行业革新者还是又一个"割韭菜"的案例?时间会给出答案。但作为从业者,我真心希望这个行业能少些套路,多些真诚。毕竟,只有健康的生态才能孕育出真正有价值的创新。神秘的"加密新贵"
行业大佬的公开"撕逼"
做市商生态的AB面
写在最后
- 最近发表
- 随机阅读
-
- 柴犬币遇冷:狂欢之后的市场为何如此冷淡?
- 比特币火箭式暴涨背后:期权市场的蝴蝶效应正在显现
- 当假新闻遇上加密货币:一场1.36亿美元的过山车之旅
- 比特币生态新纪元:BTCU在长沙惊艳亮相
- 【市场观察】本周加密货币行情展望:平静表面下的暗流涌动
- 当现实资产遇见区块链:一场颠覆传统的金融革命
- SNX的星辰大海:一位创始人的深度思考与多链探险
- Grayscale胜诉SEC:一场可能改写加密货币历史的判决即将揭晓
- SEC的双轨革命:当市场工程师遇上加密妈妈
- 以太坊反弹行情观察:1595美元成关键转折点
- 虚假比特币ETF获批引发市场血洗:7400万美元灰飞烟灭的背后
- 华尔街巨头的比特币ETF梦想迎来转机:法院裁定SEC必须重新考虑灰度申请
- 寒冬逆袭!CoinW在TOKEN2049上告诉你:加密市场还有这些玩法
- 币安英国舵手黯然离场:当合规大师遇上监管风暴
- RNDR:数字内容创作者的算力救星,还是下一个财富神话?
- 银行大撤退:金融风暴前的预警信号
- 以太坊迎来机构资金大举入场 多头行情还将持续
- 虚拟仿真实训:教育变革的下一个风口
- 律师视角:现实世界资产代币化的迷思与真相
- 今夜,比特币市场又上演了一出惊心动魄的大戏
- 搜索
-